• 中科恒升

    ZhongKe Hengsheng

提供最新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中国节能宋鑫:央企在“双碳”实践中承担示范带头作用

5月26日,在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双碳之策”分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就“‘双碳’目标下,政府与企业的绿色转型之路”发表演讲。 他指出,企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主体,在新的竞争格局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和发展机遇。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双碳”实践中更是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示范带头作用。 央企责无旁贷,在“双碳”实践中承担示范带头作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碳中和也不再仅仅是温室气体减排事务,而是各国之间技术和经济竞争的高地。 宋鑫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涵盖能源、经济、社会、气候、环境等众多领域,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是一项长期的、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到区域、地方,再到行业、企业乃至个人参与其中,协同发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企业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主体,中央企业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他们在社会责任中的行动备受关注。那么对于中央企业来说,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宋鑫认为,中央企业在“双碳”实践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示范带头作用。 在2021年5月26日召开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发挥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中央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带头压减落后产能、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同年11月末,国务院国资委编制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央企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中央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力争碳排放率先达峰;到2060年,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有力推动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 据了解,《指导意见》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等5个方面,对中央企业做好“双碳”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以扎实推进中央企业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节能在行动,预计分三步走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节能作为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经过近40年深耕发展,现已成长为我国节能环保领域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宋鑫表示,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形势下,中国节能坚决响应国家战略部署,自觉将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转化为企业行动,以充分发挥央企的引领作用。 据了解,为加快形成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能力,2021年10月20日,中国节能发布实施《中国节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构建了“1+3+3”的“双碳”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服务商为宗旨。 “我们预计分三步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即力争到2028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争取到2040年左右实现运营碳中和,力争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并力争到2060年消除历史化石燃料碳排放。”宋鑫指出,同时,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自身减排三方面作出具体工作部署,旨在构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业务布局,持续迭代创新涉碳技术产品服务方案,积极引领中低排放型企业“双碳”行动。 具体来看,面对“双碳”背景下政府与企业绿色转型的现实需求,中国节能都做了哪些努力? 宋鑫从四大角度出发进行举例,首先,在节能与清洁供能方面,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推动供需精准匹配,打造清洁能源生产+节能服务+清洁供能的融合生态,推动区域绿色发展,以及工业企业、建筑等高耗能领域低碳化转型。 其次,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宋鑫表示,中国节能以减污降碳协同为抓手,优化污染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模式,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方案的迭代创新,切实将实现“双碳”目标行动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工作协同融合,构建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及生态价值实现一体化的绿色生态商业体系。 第三,在“双碳”标准与智力供给方面,积极开展涉碳政策咨询、重点行业和区域达峰路径研究制定、气候投融资制度体系设计、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以及重点行业企业碳核算方法学研究等,推动相关领域“双碳”标准的制定。 此外,在能源环境综合解决方案方面,立足产业链协同优势和创新优势,充分发挥中国节能作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的作用,根据地方实际,以生态系统观构建包括区域综合能源服务、全流域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保管家、城乡固废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在内的绿色城市服务体能力,串联从生态环境打造到绿色城市与产业开发的价值链创造体系,助力地方实现绿色转型。 宋鑫强调,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统一思想和认识,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科学谋划各地区、各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各项工作,实现“双碳”目标向体制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平稳过渡。 “未来,中国节能将持续发力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布局新技术、拓展新业态、蓄力新能量。”宋鑫强调。
中国节能助力全球首单基于中欧共同分类目录的绿色债券成功发行

2021年12月13日,全球首笔基于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减缓气候变化》(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的绿色债券——中国建设银行澳门分行5亿美元3年期浮息绿色债券成功发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衡准”)作为专业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本次绿色债券进行了发行前鉴证工作,并出具了鉴证报告。 本次绿色债券的成功发行,是《共同分类目录》在全球债券市场的首次应用,为该目录的使用及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是国内金融机构积极推动跨境气候投融资活动、拓宽碳中和项目融资渠道的有力举措。 本次发行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支持可再生能源及清洁交通项目。中节能衡准是《共同分类目录》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也为《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工作。经中节能衡准认证,本次发行的绿色债券符合《共同分类目录》及《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T/CSTE0061—2021)。 据了解,中节能衡准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绿色金融认证业务的机构之一,迄今为国内多单绿色债券提供了第三方评估认证服务,并先后与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挪威奥斯陆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CICERO)等国际机构在国外绿色债券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贡献央企智慧,下一步将继续为国内外绿色债券标准和绿色债券认证提供助力,推动全球绿色债券大力发展,为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多努力。
“双碳”目标不能因内外部形势变化而后退

 “双碳”是近两年的热点话题,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今年“双碳”再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两年时间,“双碳”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各类文件之中。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5月26日,在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双碳’之策:‘双碳’之下政府与企业的绿色转型”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研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以及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发表了主旨演讲。其中,刘世锦谈到近期经济形势时表示,虽然近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量,但“双碳”目标不能因为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而放松、后退。   实现“双碳”目标,要重视和加强打基础、利长远的体制机制建设   近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量。从内部看,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从外部看,俄乌冲突之下,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特别是全球油价飙升。“在这个时候,能源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那么,‘双碳’目标还要不要坚持?我认为肯定还是要坚持、要重视,不能因为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而放松、后退。”刘世锦说,除了要关注短期的形势变化对“双碳”目标的影响,当前更重要的是,为实现“双碳”目标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工作。   对此,他建议,要尽快形成“减碳、降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刘世锦指出,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有潜力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速。在“十四五”期间,中国还是有必要、也有可能保证经济实现5%以上的增速。“所以,中国进行绿色转型,减碳、降污、扩绿、增长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不能偏废,都要抓,都要硬。”   刘世锦还表示,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不会弱化或者不利于减碳,要把这四方面的优势很好地协同运转起来。   如何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刘世锦建议,首先,把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并且在各地政府的五年规划、年度任务和日常工作中加以明确和体现。通过这个方式,强调减碳不能单打一,要协同推进,不能搞运动式减碳要立足长远、久久为功,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的转变。   第二,完善四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和协同效应。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提出各自有科学依据的度量指标,同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促进降碳与减污,降碳与增绿,绿色技术创新与降碳、减污、增长等之间的协同效应。近期应尽快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重点是在统计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把工作做实做细,尽快形成实施条件。   第三,及时纠正不利于形成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的政策和做法。刘世锦指出,有的地方在减污降碳过程中,不论是否采用绿色技术,是否达到绿色标准,对高耗能或高碳行业实行一刀切限制,其结果是减少供给,推高价格,同时也伤害了企业推动绿色转型的积极性。建议对高碳行业实行“放开、稳住、限制”相结合的区别化政策,也就是放开绿色生产、投资、技术创新和推广的空间;稳住对经济社会安全和平稳运行直接相关、短期内难以被替代的环节;有序限制其他非绿色生产、投资并加快实现绿色转型。   此外,前瞻性制定受冲击领域的风险防控与产业就业转型规划和政策。煤炭、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等传统能源和高耗能产业为主的区域,将面临主体性产业替换的冲击,并引起高碳资产价值下跌和重估,进而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建议有关部门和地区要趁着日子好过的时候未雨绸缪,对金融风险防控、接续产业培育、员工退出安置和再就业培训等抓紧制定前瞻性、针对性强的规划方案和政策措施。   葛红林   减排不是减高耗能产业,而是促进高耗能产业低碳健康发展   当前,高耗能产业已经成为“双碳”目标的社会焦点,一方面,高耗能产业是耗能大户,即使按照当前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一时还改变不了它的高耗能特征,除非发生颠覆性的工艺路线革命。另一方面,高耗能产业又是当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产业,虽然钢铁、铜铝、硅等冶炼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15%以上,但是,不仅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钢铝,而且新一代绿色新能源和电子芯片等都离不开铜镍硅钴等有色金属。   对此,葛红林指出,从前一阶段“双碳”工作来看,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间断性地造成了高耗能产品价格突涨,甚至是供不应求,严重影响了下游制造业的正常运转。“可见当前的问题是,如何统筹实现高耗能产业降碳和保障经济发展的双目标,我们要吃一堑长一智,要进一步科学和理性地认识高耗能产业,特别是涉及囯计民生的高耗能产业的重要性,减排不是减掉高耗能产业,而是要促进高耗能产业走低碳发展道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葛红林建议,要加快高耗能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在总量控制下的再优化、再调整、再布局。就高耗能产业来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般来说,国家项目的投资往往还是综合考虑了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作了优化选择。比如,宝钢选择建在上海,就是考虑了上海的沿海便利、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高耗能产业投资建设的区域竞争,在土地、环保和财政等地方优惠政策的吸收下,一些区域上了一批不该上的项目,造成了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严重产能过剩,形成了调整难、搬迁难的尴尬局面。比如,河北省的钢铁产量、山东省的电解铝产量超过世界任何一国。   “举上面例子,千万不要误认为是赞扬计划经济,却可以认为是要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吃一堑长一智,要针对高耗能产业的特殊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紧平衡发展之路。”葛红林说,当前,要加大对高耗能产业布局的研究、规划和管控,要加快在总量调控下的再优化、再调整、再布局,加快实现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加快将项目配置在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提高清洁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葛红林称,一段时间以来,出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一些高耗能项目的审批权被下放给了地方政府,但遗憾地出现了审批不严和重复建设的现象。要吃一堑长一智,不能再犯“事前不防范,事中不监管,事后怪地方”的错误了。   葛红林表示,对高耗能产业来说,各级地方政府要清醒分析各自的发展现状,作用地位,以及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要防止急于求成的降碳思想,也要防止形式主义的降碳。“要切实尊重行业企业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帮助企业制定分步降碳的实施方案,并给予相应的软硬件条件支持。毕竟,企业要真正达到低碳绿色发展不仅需要追加投入,而且也需要时间,要求也应逐步的、阶段性的,相应的政策也应是有梯度的,渐变的、逐渐收紧的。”葛红林说。   宋 鑫   央企在“双碳”实践中承担示范带头作用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碳中和也不再仅仅是温室气体减排事务,而是各国之间技术和经济竞争的高地。   宋鑫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涵盖能源、经济、社会、气候、环境等众多领域,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是一项长期的、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到区域、地方,再到行业、企业乃至个人参与其中,协同发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企业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主体,中央企业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他们在社会责任中的行动备受关注。宋鑫认为,中央企业在“双碳”实践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示范带头作用。   在2021年5月26日召开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发挥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中央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带头压减落后产能、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   同年11月末,国务院国资委编制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央企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中央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力争碳排放率先达峰;到2060年,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有力推动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   据了解,指导意见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等5个方面,对中央企业做好“双碳”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以扎实推进中央企业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节能作为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经过近40年深耕发展,现已成长为我国节能环保领域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宋鑫表示,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形势下,中国节能坚决响应国家战略部署,自觉将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转化为企业行动,以充分发挥央企的引领作用。   据了解,为加快形成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能力,2021年10月20日,中国节能发布实施《中国节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构建了“1+3+3”的“双碳”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碳达峰碳中和解决方案服务商为宗旨。   “我们预计分三步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即力争到2028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争取到2040年左右实现运营碳中和,力争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并力争到2060年消除化石燃料碳排放。”宋鑫指出,同时,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自身减排三方面作出具体工作部署,旨在构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业务布局,持续迭代创新涉碳技术产品服务方案,积极引领中低排放型企业“双碳”行动。   实现“双碳”目标要重视建筑节能   自从2020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下称“双碳”)目标,我国“双碳”发展按下快进键。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正推动着我国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   “双碳”目标之下,企业该如何转型?5月26日,在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双碳’之策”分论坛上,国务院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设计研究院院长王炜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在他们看来,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首先要重视建筑节能,与此同时建筑节能改造也可拉动GDP,且能刺激就业。   建筑节能改造可拉动GDP,还能刺激就业   建筑业是耗能大户和碳排放大户,中国的“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建筑业的绿色转型。如何看待“双碳”目标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张跃指出,如果说减碳有一个轻重缓急的排序的话,建筑节能是第一件大事。“从全球来看,建筑的碳排放量占据整个碳排放总量的大概50%。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建筑的碳排放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数量。其中,从中国的情况看,中国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包括使用钢材、水泥、各种装修材料等各个环节在内,建造的碳排放量占据中国碳排放量的17%到20%,建筑运行能耗大约占30%。因此,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首先要重视建筑节能。”   王炜也指出,建筑行业本身碳排放量已经占到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可以说是第一大户。现在我国整个建筑盈利依然体现三个特点,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   “面对挑战,建筑行业需要做三方面的改变。第一是建造方式的改变,国家在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这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第二是改变生产模式,推动建筑企业向全产业链模式转型,形成一体化全产业链的工作模式。第三是改变现在的开发模式,让建筑企业和开发商更加关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碳排放。”王炜表示。   在张跃和常纪文看来,建筑业的绿色转型也会给中国经济注入增长的动力。其中,张跃指出,我国既有建筑600亿平方米,老旧建筑有300亿平方米,改造越早,“双碳”实现的时间越早。所以,老旧建筑改造应该作为一个强制性标准,路径上建议从北往南,通过这个方式也可以拉动国内的经济和就业。   常纪文指出,建筑节能主要有三个应用场景,包括城镇改善型住宅、老旧建筑改造升级以及农村建筑的升级换代。“建筑节能改造可拉动的GDP空间非常巨大,建筑节能改造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市场,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会刺激就业。我们的技术工人未来还可以走出国门,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做贡献,并且形成我国的产业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建筑节能的前景广阔,但张跃和王炜都谈到一个现实问题:好的节能材料技术当前还很难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对此,常纪文表示,从近一年多发布的“双碳”文件看,未来一定会推广建筑节能的强制性标准,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国有企业建筑等,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都不通过。“这些政策法规又将创造更多新的需求,具有优势技术的企业,发挥作用的时代正在到来。”他说道。   解决质量、价格、便利化问题,装配式建筑会更普及   针对建筑业低碳转型,目前看,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业界普遍认可装配式建筑在减碳方面发挥的作用,这一领域的前景也很广阔。   王炜表示,建筑业不光需要集约化,还应该是产品化的思路,把建筑做成完整的产品交付给使用方,并不是像现在的离散模式。目前疫情对于建筑业造成冲击,按照原来传统的离散性方式,一个工地按照订单去采购、去生产、去运输,会使整个施工建造的周期大大拉长,造成过程中的人员、材料和时间的损耗。   而集约化,通过集成到产品,提供给业主多样化组合方式,不光是标准化,同时还能实现多样化,通过这种资源的集约、设计的集约,规模化效应也能解决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问题。“我一直不认为装配式建筑或者工业化建筑成本应该高于传统建筑,这是错误的,它应该提供更高的产品性能和更优的产品质量。”王炜称。   在张跃看来,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之间的区别非常大,此装配非彼装配,比方说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几乎完全不一样。建筑一定要产品化,应该像T型车一样在工厂里面制造,就是标准的几种规格,建筑可以大小、高矮不同,但是建筑的每一个模块应该是标准化、产品化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把最高品质、最节能的建筑同时做成最便宜的建筑。   “按照传统建造方式,建筑产业的链条很长,包括设计、材料供应、施工、装修等多个环节。这种长产业链、量体裁衣式的手工业化模式本身就是错误的,会产生巨大的能耗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建筑应该是集约化的——从技术研发、供应链、制造、安装等等一系列过程,都应该集约化或者说工厂化,现在普遍叫装配式,我认为叫装配式有点含糊,最好的叫法是工厂化。”张跃说。   除了政策支持,企业更重要的还是靠自己。常纪文指出,一是要高质量,在装配式建筑大面积推广后,不排除会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情况,行业会优胜劣汰,所以必须强调质量和标准;二是价格,至少不能高于现有建筑,量产后价格就会降下来,这需要国家大力的支持引导;三是要便利化,包括运输、管理等环节的便利化。   常纪文强调,要让消费者接受,更重要的是专业化,有了专业化的设计、施工,产业化才能实现。除了提供标准化产品,还可以为客户定做。   “质量、价格、便利化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相信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十年会越来越普遍。”常纪文进一步称,企业看准了方向就应该迈一大步,有一些事情最忌讳的是迈半步。
变废为“暖” 追“风”逐“日”——中国节能以绿色能源扛起保供减碳重任

提取江河湖海中的热量为居民供暖,焚烧生活垃圾产出绿色电力……10月份以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全力以赴扛起绿色能源保供责任,截至目前供能面积达2350余万平方米、绿色发电量超24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0.2%和20.8%。 入冬以来,山东省栖霞市不少小区的居民像往年一样,及时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但与北方多数小区不同,他们所用的供暖热源来自中国节能下属栖霞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栖霞是闻名遐迩的苹果之乡,但当地每年都会有大量被修剪掉的苹果枝条需要处置。”栖霞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负责人尤玉伦介绍,项目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条等农林废弃物用于燃烧发电,再抽取蒸汽加压后送入城区管网,目前供热面积已超226万平方米,可保障2.3万户居民采暖。 新技术加持下,不仅农林废弃物能被用于采暖,就连污水也可以被利用来供热。 在山东青岛金茂湾小区,小区的供热热源来自不远处的团岛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冬夏两季与环境有温度差,我们将污水处理为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中节能蓝海恒元新能源中心,经过水源热泵主机,提取中水中的热量,再转送到居民家中。”青岛中节能建筑能源有限公司商务总监杨立园介绍。 这些案例是中国节能充分利用属地化能源,以节能保供能的生动实践。 作为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节能近年来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系统性地提出区域能源发展模式与城市建筑低碳解决方案,为河南郑州、山东栖霞、湖南长沙等多个城市提供新建小区的区域建筑冷暖供应和老旧小区的供能改造服务。 据了解,今年10月份以来,企业在区域能源供应方面累计供热面积达1938万平方米,今冬明春供热总量预计可达558万吉焦。 就地取材、变废为“暖”,既助力民生,也服务工业企业的发展。 在中国节能所属山东临沂固体废弃物生态循环产业园,处理生活垃圾所产生的余热在保障园区各单元供暖使用的同时,为80多家板材企业供能,替代了130多台燃煤小锅炉,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4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万多吨。 此外,为进一步做好能源保供工作,中国节能多渠道提升电力供应能力,在全力保障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多发满发方面,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11月2日,集团所属河南嵩县石场村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11月15日,集团下属昌乐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顺利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中国节能甘肃马鬃山第二风电场项目提前4个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每年可向电网输送“绿电”约6.6亿千瓦时。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国节能已累计新增20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运营,预计到今年底还有8个风电项目可实现全容量并网。 中国节能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中国节能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总量纷纷达到新的峰值,仅风电的日均发电量就同比增长了70%,供能成效十分显著。
让绿色成为区域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近日, 新疆首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在阿克苏地区集中开工 。作为该工程的主要建设者,项目施工现场处处可见中国节能人忙碌的身影。   该工程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一项具体行动。中国节能精准把脉区域生态,分类开“药方”,在全国多地打造一个又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并逐步形成了一批治理有效、系统完备、可推广复制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增绿护源 保障塔河生态安全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有着新疆“ 母亲河”之 称。阿克苏河 则是塔里木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供水量占70%以上,其生态涵养对下游的水源供给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其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荒漠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阿克苏地区生态系统极度脆弱和敏感。 为彻底改善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当地区域绿色发展,中国节能所属中国地质充分发挥在生态治理领域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成立专业团队, 长期驻扎阿克苏地区,从项目立项、组织实施、绩效评估等方面深度参与,协助地方政府 建立实施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基础数据库,为其提供 项目可行性研究、 实施方案前期论证及协助 申报纳入国家项目储备库等“一揽子”服务 。 去年5月,该工程在国家组织的竞争性评审中胜出,成为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修复项目。按照规划,工程布局在阿克苏河全流域, 共部署防风固沙能力提高、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林草生态涵养功能提升、生命共同体治理能力提升五大类工程,包含 35个子项目,总投资额 53.73亿元,实施区域涉及总人口 173.61万人。 该项工程建成后,将极大促进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形成水清、河畅、岸绿的优美生态风景线,助推 当地生态产业全面发展 ,为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创新实践   擦亮“绿色名片” 与阿克苏地区的合作实践,只是中国节能系统服务全国的一个缩影。 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 中国节能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多年积淀的探索与创新,逐步推广应用到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中,从点、线到面,大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所及之处生态环境整治大见成效。 ——在湖北咸宁,针对当地饱受植被破坏、河湖水污染严重、矿山常年沙尘飞扬等污染之害,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甚至危及长江生态系统的局面 ,中国节能实施嘉鱼滨江生态提升示范工程,通过打造“源头控污+系统截污+全面治污+生态修复”综合解决方案,为咸宁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进行一体化设计、系统性施工,确保多污染问题一次修复到位。 如今的咸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在湖北宜昌 ,中国节能以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为核心,按照“拆违退绿见山水,梳林借景听碧涛,一带三脉十节点”的整体设计方案,实施9公里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开展排污口整治、码头环境治理、河道岸坡复绿、岸线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整治、水质提升等综合治理项目,打造了“山水长歌、江语翠滩”的长江岸线修复示 范地。项目建成后,极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 ——在安徽合肥,巢湖区庐南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地下水重金属超标、土壤严重酸化,对巢湖区域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威胁。为此,在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国节能通过采用微生物成矿防渗、土壤原位基质改良等多种创新技术手段,综合解决了治理区内酸性土壤及酸性地下水处理难题,消除了当地矿山地区地质灾害隐患 ,为我国长江流域开展水土污染系统修复提供了经验参考和模式借鉴。 …… 修山、治污、护林、整地、扩湿 、增绿、固沙,一个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让 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公园, 破损山体蜕变成连片绿洲,污浊断流的水系焕发新生…… 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为区域增绿、护绿、富绿、活绿,中国节能 书写了可圈可点的 “绿色答卷”。 从点到面  打造最优方案 当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走实走深,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意识到,单纯地依靠一个区域、一家企业或一项技术的力量,已难以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按照“系统思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日益成为共识。 “单一治理某一种污染,也只是‘按下葫芦浮起 瓢’,必须统筹解决,才能彻底改变区域生态环境。” 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总会反复提及和强调,生态环境治理重在“系统思维”上下大功夫。 在宋鑫看来,统筹推进各生态要素一体化治理是有效解决生态环 境问题的必然途径 。因此,单一分散污染治理向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已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对于节能环保企业而言,过去那种散发式、碎片化的治理模式 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 ,面对地方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的升级,只有为地方政府提供“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才能切实解决区域环境治理难题,为企业长久发展赢得先机。 在实践过程中,中国节能也意识到,综合解决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清洁能源等多专业横向协同,也需要规划、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纵向衔接,可谓横纵交叉、错 综复杂。因此,解决环境问题,不能只靠一家企业,更要搭建平台。 “当前,我们正在现有合作模式基础上,不断总结凝练经验,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为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加丰富的‘定制菜单’,同时也将充分发挥中国节能作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的作用,聚合多元主体、做好协同推进,为山水林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贡献智慧和力量。”宋鑫说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一步, 中国节能将继续遵循“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理念, 按照“一城一策”“一域一策”的原则,在福建莆田 、云南洱海流域 、青海、新疆塔里木河、内 蒙科尔沁草原、赤水河流域等更多区域落地实施生态环境综合解决方案,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区域绿色发展。
中国节能开创南海海域首次风机冬季安装

2021年11月28日23时38分,随着第55台风机的叶轮缓缓启动,中国节能阳江南鹏岛300MW海上风电项目全部风机并网发电。 目前首批风机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出清洁电能1.8亿千瓦时,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可发电量8亿千瓦时,节省标煤消耗约24.9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5.4万吨。 中国节能不仅实现公司海上风电“零”的突破,还开创了南海海域有史以来首次风机冬季安装,成为目前国内全容量并网项目中水深最深的海上风电场之一,为阳江市打造国际一流海上风电建设引领区做出表率。 据悉,阳江南鹏岛300MW海上风电项目是广东省第一个全部采用导管架基础的风电场,导管架基础将来会成为深远海的主流;海上升压站设计独具一格,第一座内部通道为“十”字型,平台重量不足3000吨,平台内外楼梯结合,不惧风浪,平台的逃救生措施既有低调的救生筏,也有先进的救生艇,顶部具备直升机悬停功能;优美现代的陆上集控中心处处体现着高科技发展和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项目所处海域是国内海况最复杂的海域之一,施工过程中克服台风、季风、雷暴、涌浪等自然环境风险,以及施工窗口期短,项目区域海底地形与地质条件复杂,水深变化范围大的难点,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和工艺,抢抓每一个施工窗口期,实现了有史以来南海海域首次风机冬季安装,为南海海域冬季施工打通了技术路径。

近日,新疆首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在阿克苏地区集中开工,计划用三年时间总投资50亿元,对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改造提升,作为该工程的主要建设者,项目施工现场处处可见中国节能人忙碌的身影。 该工程是中国节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家园的又一具体行动。一直以来,中国节能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充分运用“中医整体观”,精准 把脉”区域生态,分类开“药方”,在全国多地打造一个又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不断平衡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并逐步形成了一批治理有效、系统完备、可推广复制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贡献者、引领者。 增绿护源  保障塔河生态安全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 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新疆首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也是阿克苏地区一次性争取中央资金最大、涉及领域最广、涵盖内容最多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有着新疆“母亲河”之称。阿克苏河则是塔里木河上游最大的支流,供水量占70%以上,其生态涵养对下游的水源供给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其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荒漠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阿克苏地区生态系统极度脆弱和敏感。 为彻底改善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当地区域绿色发展,中国节能所属中国地质充分发挥在生态治理领域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成立专业团队,长期驻扎阿克苏地区,从项目立项、组织实施、绩效评估等方面深度参与,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实施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基础数据库,为其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前期论证及协助申报纳入国家项目储备库等“一揽子”服务。 去年5月,该工程在国家组织的竞争性评审中胜出,成为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和修复项目,并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按照规划,工程布局在阿克苏河全流域,共部署防风固沙能力提高、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林草生态涵养功能提升、生命共同体治理能力提升五大类工程,包含35个子项目,总投资额53.73亿元,实施区域涉及总人口173.61万人。 作为参与者、建设者,中国地质紧锣密鼓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目前15个子项目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18个子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也在有序进行。该项工程建成后,将极大促进阿克苏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形成水清、河畅、岸绿的优美生态风景线,助推当地生态产业全面发展,为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创新实践  擦亮“绿色名片” 与阿克苏地区的合作实践,只是中国节能系统服务全国的一个缩影。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中国节能以此为指导,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多年积淀的探索与创新,逐步推广应用到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中,从点、线到面,大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所及之处生态环境整治大见成效。 ——在湖北咸宁,针对当地饱受植被破坏、河湖水污染严重、矿山常年沙尘飞扬等污染之害,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甚至危及长江生态系统的局面,中国节能按照“中医整体观”的系统方法,高效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和技术,实施嘉鱼滨江生态提升示范工程,通过打造“源头控污+系统截污+全面治污+生态修复”综合解决方案,为咸宁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进行一体化设计、系统性施工,确保多污染问题一次修复到位。从点状治污,到生态全面提升,如今的咸宁,放眼望去,草木茂盛,生机盎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在贵州武陵山区,针对当地生物生存环境面临的水土流失、林地质量退化、石漠化、湿地功能退化、矿山开采破坏、生态孤岛效应增加等突出问题,中国节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实施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了流域水体生态修复、林草地保护修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六大类工程共计24个子项目,总投资53.82亿元,全面提升武陵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了多种生物的生存繁衍环境,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21年,该项目成功入围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评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示范工程。 ——在湖北宜昌,中国节能以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为核心,按照“拆违退绿见山水,梳林借景听碧涛,一带三脉十节点”的整体设计方案,实施9公里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开展排污口整治、码头环境治理、河道岸坡复绿、岸线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整治、水质提升等综合治理项目,打造了“山水长歌、江语翠滩”的长江岸线修复示范地。项目建成后,极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 ———在安徽合肥,巢湖区庐南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地下水重金属超标、土壤严重酸化,对巢湖区域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威胁。为此,在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国节能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消减、末端治理”的综合治理理念,对庐南矿山生态进行“改头换面”,通过采用微生物成矿防渗、土壤原位基质改良、酸性废水原位修复、生态渗滤床、人工湿地等多种创新技术手段,综合解决了治理区内酸性土壤及酸性地下水处理难题,消除了当地矿山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彻底改善了土壤质量,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同时也消减了污染废水对下游河道和周边环境污染,为我国长江流域开展水土污染系统修复提供了经验参考和模式借鉴。 …… 修山、治污、护林、整地、扩湿、增绿、固沙,一个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让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变身生态公园,破损山体蜕变成连片绿洲,污浊断流的水系焕发新生……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中国节能用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为区域增绿、护绿、富绿、活绿,书写了可圈可点的“绿色答卷”。 从点到面 打造最优方案 当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走实走深,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意识到,单纯地依靠一个区域、一家企业或一项技术的力量,已难以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按照“系统思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日益成为共识。 “单一治理某一种污染,也只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必须统筹解决,才能彻底改变区域生态环境。”无论是对外交流时,还是在集团内部工作会议上,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总会反复提及和强调,生态环境治理重在“系统思维”上下大功夫。 在宋鑫看来,统筹推进各生态要素一体化治理是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途径。因此,单一分散污染治理向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已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对于节能环保企业而言,过去那种散发式、碎片化的治理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面对地方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的升级,只有为地方政府提供“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才能切实解决区域环境治理难题,为企业长久发展赢得先机。 基于此,近年来,中国节能不遗余力地在全国多地开展合作实践,最大限度发挥集团产业链条完备、专业领域齐全的系统性优势,打造一个个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示范样板,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的供给能力,锻造中国节能独特性竞争“长板”。 随着“系统治理长江经济带污染”的咸宁嘉鱼模式、“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的贵州武陵山模式、“全覆盖、全领域、全过程”服务的新疆塔里木河模式、“有机废弃物处置+清洁能源+有机农业”的贵州毕节循环经济模式、“尾矿治理+生态修复+文旅标杆建设+产城景融合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湖南郴州模式、“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的合肥庐南模式等一批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在全国多地全面实践、落地生根,中国节能在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方面的大胆实践和创新探索,也得到了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专家的高度肯定。 今年以来,中国节能所属中节能铁汉、中国地质、中节能大地公司等多家企业,先后在福建、青海、内蒙、赤水河流域等地中标多个国家重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节能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中国节能也意识到,综合解决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清洁能源等多专业横向协同,也需要规划、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纵向衔接,可谓横纵交叉、错综复杂。因此,解决环境问题,不能只靠一家企业,更要搭建平台。 “当前,我们正在现有合作模式基础上,不断总结凝练经验,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为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更加丰富的‘定制菜单’,同时也将充分发挥中国节能作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的作用,聚合多元主体、做好协同推进,为山水林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贡献智慧和力量。”宋鑫说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一步,中国节能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继续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一城一策”“一域一策”的原则,在福建莆田、云南洱海流域、青海、新疆塔里木河、内蒙科尔沁草原、赤水河流域等更多区域落地实施生态环境综合解决方案,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厚植区域生态环境优势,努力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